,意为勤策男,言其当勤受比丘的策励;又有息慈之义,谓当息恶行慈。其地位低于比丘。相应的女性出家人称为沙弥尼(梵语:?rāma?eri)。
根据巴利圣典,最早的沙弥是释迦牟尼的儿子罗睺罗。因为他出家时只有7岁,而不满20岁者不得受具足戒,所以释迦牟尼让他以沙弥的身份修行。
沙弥戒律
欲成为沙弥或沙弥尼者,必须经所欲加入的僧团同意后,举行公开的出家仪式。沙弥由受具戒10年以上,通晓戒律的比丘剃度;沙弥尼由十二年以上,通晓戒律的比丘尼剃度,并换俗服为僧服。剃度后的沙弥(沙弥尼)进一步学习后,依次受五戒和十戒。
沙弥分类
7-13岁,称为驱乌沙弥(尼),因其可以担任在晒食场上驱逐鸟雀等简单工作而得名。
14-19岁,称为应法沙弥(尼),因其能顺应沙弥行法而得名。
20-70岁内出家者,称为名字沙弥(尼),因其按年龄本来可以做比丘,但因缘不具而得名。
未成年出家者在满20岁后,或者成年出家者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可受比丘戒(比丘尼戒)进一步成为比丘或比丘尼。
按照律藏规定,沙弥尼在成为比丘尼之前,还要经过两年的式叉摩那阶段。
比丘尼
比丘尼(梵文:??bhik?uni;巴利文bhikk混i),又译为苾刍尼、比呼尼、除馑女、乞士女、沙门女,中文俗称尼姑。比丘尼则是指受过具足戒的女性僧侣。“尼”在梵语中是指女性,比丘与比丘尼合称出家二众。
受沙弥尼十戒的称为沙弥尼。之后受了式叉摩那戒者,称为式叉摩那,又名学法女。最后受具足戒者为比丘尼。
比丘尼历史
在佛教僧团中,第一位出家的比丘尼,是养育释迦牟尼长大的姨母大爱道比丘尼。在佛陀时代,修行成就的比丘尼甚多,著名的有神通第一的莲花色比丘尼。
印度传统上对女性有歧视,但佛陀建立比丘尼僧团,让印度女性有多一个选择。至部派佛教时期,阿育王派僧伽密多(sanghamitta)比丘尼僧团远渡斯里兰卡,在锡兰建立起上座部的比丘尼僧团。后在公元435年,锡兰派十一位比丘尼僧团前往当时的晋朝,为汉地的比丘尼授二部僧戒。汉传佛教地区就有比丘尼戒传承。汉传佛教地区的比丘尼戒,源自于上座部,分别由分别说部以及法藏部传至中国,直到今日尚有传承。
1996年,斯里兰卡引韩国比丘尼僧团前往授戒。第一位斯里兰卡复兴比丘尼的是bhikk混ikusuma。现时上座部已经复兴比丘尼传承,比丘尼僧团包括斯里兰卡,泰国第一位比丘尼dhammananda(chatsumarnkabilsingh),第一位西方上座部比丘尼,ayyakhema,澳洲上座部第一批四位尼众受具足戒,1998年10月22日,vayama,nirodha,seri,hassapa~n~na,泰国森林襌修传统,由ajahnbrahm主持,香港第一位上座部比丘尼,bhikk混iuttaranandi,美国,英国,欧洲亦恢复了比丘尼僧团。
中国地区,因特殊时期影响,比丘尼戒传承一度断绝,只剩港、澳、星、马及台湾地区,尚有比丘尼戒传承。但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中国的比丘尼传统也慢慢恢复。
比丘尼戒律
巴利律比丘尼有311条戒。8条驱摈戒;17条暂时拘留戒;30条忏悔心堕落戒;166条心忏悔戒;75条学处戒。</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