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公主进京后,卫子夫姐弟被安置在了平阳侯府听差。长安城乃是天子脚下,气度繁华远胜于平阳县,公主府邸吃穿用度亦比在曹侯府更胜几筹,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两人也慢慢适应了京中生活。
天气逐渐热了起来,转眼已是六月,长安城如同刚刚开启的蒸笼,到处散发着热气,长寿宫中一场官员任免之争正如火如荼地进行。
“丞相一职,哀家已定窦婴,休要再言!”长信宫内窦老太后的威严不容刘彻再辩。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
当朝丞相卫绾因体弱多病不能上朝,故而被免职,悬空的丞相一职让老太后和皇帝都动起了心思。文帝皇后窦漪房,即如今刘彻的祖母窦老太后,在朝中历经三代,党羽已遍及朝堂。自景帝薨,太子刘彻继位以来,朝政大权一直牢牢把握在这位窦老太后手中,刘彻年少气盛又岂能甘心自己处处受人钳制,于是乘着卫绾被免,他也开始准备扶植自己的势力。
朝中三公九卿各个职位,但属丞相和太尉两职最为关键。丞相是掌管一国行政事务的最高长官,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太尉则是执掌一国军事的最高长官,丞相与太尉一文一武,掌控着汉王朝的半壁江山。
窦老太后虽患眼疾,但内心洞若观火,岂能容这等肱股之位落入刘彻手中,“太尉一职自周亚夫殁,悬空已久,不若由柏至侯许昌继任。”窦老太后接着言来。
“窦侯贤能,堪任丞相,皇祖母意属窦侯,孙儿断无不从之理!只是太尉一职,由许昌继任恐为不妥,还请皇祖母三思!”
刘彻清楚记得还在景帝朝时,窦老太后偏爱梁王刘武,而景帝亦有意在他百年后将帝位传于梁王,但此事遭到了窦婴的激烈发对,他坚持帝位父子相传才是汉朝法度。故而这窦婴虽是窦老太后的亲侄子,但刘彻对他的印象却是甚好,因此当窦老太后坚持以窦婴为相时,刘彻还真无反对之意。
“哦?柏至侯许昌有何不妥?”窦老太后见刘彻同意以窦婴为相,火气顿时下去了不少,不由缓了缓语调。
“皇祖母,柏至侯许昌在朝中一无战场功勋,二无领军之才,若为太尉,必不能令人心服!”刘彻恭敬回道。
“嗯!”窦老太后沉思片刻,缓缓点头。这许昌虽是自己心腹,但在任太尉一职的实力方面确实稍逊一筹,只是除了他,倒也没有更为恰当的人选,如果不是许昌,还有谁更合适出任呢?
“依皇帝之见,朝中何人可为太尉?”沉默良久,窦老太后徐徐问道。
“孙儿看,不如让武安侯田蚡出任太尉一职,皇祖母以为如何?”刘彻细心观察着自己的祖母,小心应道。
这田蚡是当朝太后也就是刘彻母亲王太后同母异父的弟弟,让田蚡担任太尉,不是明摆着安插自己人么,刘彻这点小心思怎能瞒得过历经三朝的老太后?
窦老太后正想驳斥,但转念一想,那田蚡做事一向草率轻浮,骄横狂妄,倒是一张嘴巴能言善辩,而王氏一族朝中无势,就给他田蚡一个架空的太尉当当又何妨?而刘彻虽已登大宝,但实权还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凭窦氏一族在朝中的根基,料他田蚡也耍不出花样,不如做个顺水人情,卖他皇帝这个面子。想到这里窦老太后说道:“那田蚡行事轻浮,既然皇帝看中,也未尝不可一试,只是身为朝中砥柱,日后行事必得仔细着!”
刘彻本已经想好了对应之词,却没想到老太后答应的如此爽快,这倒让他颇感意外。不管老太后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只要结果是自己所期盼的便好,想及此处,刘彻赶紧躬身一礼,道:“孙儿谨遵皇祖母之命!多谢皇祖母!”
窦老太后微微一笑,大局既定,朝中一切依然稳稳地掌握在自己手中。但此刻的她绝没有料到,自己倚重的侄子,千挑万选的丞相,却让她一手掌控的局面出了岔子。
大汉朝在诸吕之乱后,社会动荡民生凋敝。文景两位皇帝采用“无为而治”的黄老之道进行休养生息,经过四十余年的与民休息,社会这才逐渐安定了下来,百姓乐业,府库充盈。
“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在汉初对社会稳固、百姓安定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窦老太后还是在做文帝皇后之时,就曾命令皇氏一族以及窦家的子弟都要熟读黄老之书,经过长达四十余年的浸染,黄老之道早已钻入窦老太后和一班老臣的骨子里去了。
而刘彻少年大志,意气飞扬,黄老的清静无为与他简直格格不入,而儒家此时所倡导的君子自强不息、刚健有为,主张尊君隆礼更合他的心意。在这一点上,窦婴竟然和刘彻站在了同一阵营,他与田蚡一起举荐了当世儒家大师申公的弟子赵绾、王臧分别担任御史大夫和郎中令。由于丞相和太尉同时举荐,合乎礼法体制,窦老太后只得硬生生地把这口气吞了下去,勉强许了赵绾、王臧的御史大夫和郎中令之职。
御史大夫与丞相、太尉一起并称“三公”,地位相当于副丞相,有奏章、监察文武百官的职权。而郎中令掌宫廷侍卫,王臧在刘彻还是太子时,便担任了太子少傅,与刘彻关系一向亲近,如今出任郎中令在宫闱掌管皇帝宿卫,更是名副其实的天子近臣。
新官上任三把火,赵绾、王臧走马上任后,经过商讨制定了一系列改革计划,在这些计划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就是设立“明堂”。
明堂是皇帝接受各封国国君朝觐的专用场所,据说上古时期,凡有德帝王在举行祀天、祭祖以及朝会诸侯等盛大典礼时,都要在明堂进行。赵绾王臧想通过建立明...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