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东余阿姨有个宝贝儿子,叫小丁。小丁没考取高中,在家里晃荡了两三年。这次,他作为社会青年被光荣批准赴新疆玛纳斯农场支边。余阿姨特地请木匠给儿子打造了一只木箱子。超级大,蹲进两个大人都绰绰有余。无锡素有“人间天堂”鱼米之乡美称。新疆遥远又陌生,乘火车至少要三天三夜,到目的地玛纳斯农场还要坐近一天的卡车,远啊!寄封信,拿到手,最快要一周到十天,今后母子倾诉衷肠,难那!余阿姨在那几天里,以泪洗面,吃不香,睡不觉,思来想去只有让儿子多带些东西过去,于是定制了一只大木箱子。棉帽、棉衣、棉裤、棉鞋、棉手套、棉袜子……带“棉”的保暖的一件不拉下。雪里红咸菜、常州五香萝卜干、上海麦乳精、苏州枣泥麻饼、无锡惠山油酥、赤砂糖……进“口”的苏南驰名的能装则装。牙膏、牙刷、肥皂、毛巾、梳子、草纸、电筒、电池……小零小碎,用小包袱扎牢塞进箱角落。余阿姨瞅着死沉死沉、满满当当的行李箱,悲从思来,“唰唰唰”的热泪不由自主地一滴又一滴地浸润着大小行李。这哪是妈妈的泪水呀,这是一位慈母伴随亲儿远行的一颗滚烫的心那!
小丁是一九六八年十月八日佩戴着大红花登车赴疆的。我是同年十一月五月下乡插队的。我和妈妈、小妹三人生活在无锡市里,租住在余阿姨家里。小学六年加上初中三年,再算上“文革”初期两年都是在余阿姨家里度过的。房东房西关系一直和睦友善。我与小丁是好伙伴。(他是大哥,我是小弟)。一起打弹子,飘“洋牌”,滚铁箍;一起掰灰茭白,挖胡萝卜,钓“串条鱼”;一起骑自行车,打泥巴仗,偷连环画。小丁远行了,我真舍不得!我下乡了,余阿姨也舍不得!在以前和睦相处的日子里,我抢着为余阿姨家担水、搬煤球、洒水扫地、买大饼油条。余阿姨也从不把我娘仨当外人看,有点好吃的,像煎油饼、包馄饨、蒸团子,都要端给一碗。小妹有个头疼脑热的,余阿姨都会搂在胸前走着哄着,不嫌厌,不势利。余阿姨儿子支边去了,我这个讨她欢喜的大男孩也要上山下乡“滚一身泥巴,炼一颗红心”了。她给儿子的“陪嫁”是一个大木箱,赠给我的纪念品是一辆自行车。这辆26吋的“永久”牌男式自行车我曾骑过多次。它是小丁的“无言调皮的伙伴”。小丁有事没事总是骑着逛着乐着。有一次,乐极生悲——小丁骑车双手脱把,从锡沪路一号桥上冲下来,见路中有一辆拉牛粪板车,眼看要撞上去,慌乱中抓住龙头向左猛拐猛冲,被路侧一棵腰围般粗的老杨树迎面“死咬”一大口,人车俱伤。小丁左手掌、左膝盖挫伤滴血。自行车三角横档前面部位高高拱起,像个驼背老公公,十分刺眼。前钢圈被撞了个“元宝形”,彻底报废,必须重配。“永久”老弟啊,从上海工厂来到无锡主人家没多久,留给了主人永久的疤痕与恶梦,自己也断胳膊瘸腿,弯腰弓背,“伤残人”一个。从此以后,小丁很少骑它。“永久”老弟它得得瑟瑟,一天又一天无言且无奈地倚靠在墙根旁,挨度着失宠黯冷的时光。今天,它换主子了,复活了,像竹筷发芽、死灰燃火。我满心欢喜地修了又整,擦了又抹。它将一路忠实地陪伴我去广阔天地,当一个革命时代的新农民。
当时,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有的去边陲支边,有的去国营农场,有的去偏远农村,有的返回原籍。我的奶奶、父亲和两个妹子在无锡县北河公社,理所当然返回老家落户。我的那张六六届初中毕业证书封面上赫然印着“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今天,我告别城市青年的身份,推着“永久”老弟,向着既熟悉又陌生的农村大地昂首阔步走去。从市里到我的老家直线距离仅不过十多里地。那时候,哪来的直线?绝大多数是弯弯曲曲的泥巴土路。一条河又一条河,一座桥又一座桥,高高低低,走堤穿陌,简直是“城头上出棺材——远兜远转”。更糟糕又无奈的是我们村的南面有两条大荡河,都有一百多米宽阔。两河中间有两个圩,都呈“椭圆形”,东西窄,南北宽。东圩叫“花春圩”,西圩叫“铁春圩”。两个摆渡口设在“铁春圩”南北位置。很大,估摸圩内有二三百亩土地。从城里往北去农村,“两河加一圩”是必经之路,摆渡船是唯一的交通工具。顺当一点,耗时三四十分钟。假如晚上,刮大风,下大雨,船工缩在窝棚里看不见对岸,也听不到喊声,那就对不起啰,耐心忍着等上两三个小时是常事。运气不济,一直要在凄风苦雨中无可奈何地睁大眼睛煎熬到东天发白。两条大河,两只渡船,四分渡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夏天夜里,确有人等得“心焦肺炸”,衣服裤子卷起来,顶在头上,光着屁股,浮水过河。在圩埂上奔跑一阵子,喘息未定,再浮水过河……游了两回泳,省了四分钱。合算不合算?天知道!你说当时乡下人行路难不难?没人说不难!傻子都说难!这是上帝多少年来作弄老农民的又粗又长的“绊脚索”啊!
我和我的“永久”老弟上了船,过了河,再上一次船,再过一趟河,两上两下,没掏一分钱。为什么?因为渡口渡船所有权经营权都是“我俚”生产队专属的。“永久”老弟到了新家,很快和我分开居住。我家老旧房屋的客厅里已经搁置了八仙桌,长条椿台及凳椅,还摆放了锄头铁耙、粪桶、扁担,大门内还砌了一个比床头柜大些的鸡窝(当时规定有一人可养一只鸡,多养就是“资本主义尾巴”)。平时家里有五个人进进出出,实在容不下新来慢到的“车兄弟”了,反正乡下又无路可骑,河面上又驶不得,只好把它晾在邻居金宝家的“南屋”里。他家门前南面二十来米远搭建了一间牛棚屋子,柴顶砖墙泥地。替村里饲养了一头黑色大水牛,高大健硕,气势轩昂,车水、犁地顶得上十来个庄稼汉子。屋子里堆放着犁、耙、铡刀、干草垛。真是委屈了“永久”老弟,只得整天和这些农家劳什子相依相伴,蒙受尘埃了。
“大头”带回来一辆自行车,小巧玲珑,还是上海‘永久’名牌!最得劲、最眼馋的是村上的三位大、中、小姑娘。大姑娘彩玉,比我大三岁,是牛屋主人家里的千金小姐。她是最权威消息发布源头。中姑娘水芹,是当时老队长的三女儿,与我同龄。小姑娘鹃子是住村西头的读书尖子,套用现代时髦话叫“学霸”,在县中念高中。只可惜那时候刚开始“复课闹革命”、“两天捕鱼三天晒网”,学业很不正常,但她仍能坚持自修自学,边挣工分边“充电”,期待有朝一日“鲤鱼跃龙门”。这三个农家妹子都很乐观,都很勤快,都很亲近。一见到“靠边站”的“永久”老弟,就都按捺不住内心的青春躁动,个个想与“永久”老弟交往交往,渴望成为农家枯燥生活中的强烈脉动和无言挚友。
当时正是冬闲,晒场上经常听到她们仨人的欢笑声、惊叫声、争吵声。你骑我扶,我骑你扶,她骑我假扶真放。莫名其妙摔下来,嘻嘻哈哈,亲亲热热。一般来说,学骑自行车,骑上个三五回合,每回一刻来钟,应该可以“放单”了。学骑初期,骑的人谨慎,扶的人上心,没事!开始“放单”独骑了,麻烦就跟来了。就像春天刚出生不久的小麻雀,有点会飞,有点不会飞,可偏要“扑楞扑楞”独自飞。这就叫做“楞头青”,不知深浅。小麻雀爸爸妈妈急死了,极度惶恐,喳喳叫,团团转,叼不动,扶不起。小家伙从屋檐下、柳树上、棚架内滚跌到地面上,东瞅瞅、西望望,一脸无奈。狗来了,猫来了,小孩来了。逗着,抓着,捧着,线扯着。侥幸逃脱,也是毛褪血渗,吃足苦头。飞翔第一课是有代价的。同样,单骑第一天,新奇惊喜与痛楚惊愕往往像“孪生兄弟”,携手并肩,不请自来。
鹃子最小,两位姐姐慷慨地挥手:“鹃子,你先来”!鹃子稳稳激动欣喜的心房,双手握把,身贴车垫,左脚踩上左踏板,右脚尖使劲往后蹬地,一下、两下、三下,“嗖”地一下,说时迟,那时快,右腿已跨过车垫,踩上右踏板,双手、双脚、身段、屁股等有关器官同心协力,把前后轮子转起来,快起来。一圈、两圈、三圈……晒场,当时没铺砖头,是泥地的,高低坑洼难免。鹃子骑着刚征服的“永久”老弟,一颠一掀,扳左拐右,忘情又得意,有双目却目空一切,顾不上东瞅瞅、西望望,简直连小麻雀都不如。出事了!“永久”老弟轻视作弄生疏单纯的女骑手,偏执着“脑袋”,斜刺刺地冲向场边上的大圆竹匾。连顶带撞,呼啦啦,把匾里的正晾晒着的“雪里红”腌菜和红萝卜干碰翻了,洒了一地。腌菜切得很细,没有两三个夜工是切不下来的。红萝卜干是稀罕物,来年开瓮时下稀饭嚼一根,又脆又香。女主人闻讯赶来。她是鹃子的三婶子。她几乎没有责备呆若木鸡的小姪女。先关切地询问鹃子有没有哪里摔痛...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