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旅者与城市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因为我是铁匠的儿子人们都说,他真的是非常幸运,因为他出生在那个时代。就在不久前,国王签署了一份诏令,将对巴塞罗那进行大规模的改建。工商界的大富豪们将眼光投向这座城市,纷纷斥巨资加入到这项改建工程中来。他们最喜欢的,莫过于那些既别出心裁又可以扬名天下的设计。建筑师,在那时成为年轻人心心念念的职业。男孩们都想快点长大,造出属于自己的楼。这个沉默内向的男孩也一样。所以,在18岁那年,他离开了雷乌斯,这个离巴塞罗那不到100公里的加泰罗尼亚小镇。没想到,离家前和母亲的拥吻,竟成为永别。在离开家之前,他过着怎样的生活?父亲是个铁匠,这一家人善良老实,都是虔诚的教徒,朴素、安静,在外人看来甚至有些寂寞。他在很小的时候患上了风湿,疾病使他不能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他习惯了独处,有时候可以静静地观察一只蜗牛、一朵花一整天。他爱上了大自然,并在这里找到了上帝。“只有疯子才会试图描绘世界上不存在的东西!”没有人知道这个小男孩在日记里写下的这句话,它如同一颗种子,在几十年后萌发,并且茁壮成长。他不愿意去发明别出心裁的东西,他喜欢大自然中那些天然存在的东西,它们已经是无与伦比的美丽了。在学校,他性格孤僻、成绩中等,因此他的朋友不多,不过他画画非常棒,课余时间,他为中学手抄本杂志《滑稽周刊》画插图,乐此不疲。在巴塞罗那,他开始系统地学习梦寐已久的专业:建筑。20岁这年,他的青春动荡,发生了许多事:就读医学院的大哥不幸去世,作为家庭主妇的母亲病故,姐姐也死了,留下一个幼小的女儿。老铁匠牵着孙女小小的手来到巴塞罗那,与他住在一起。为了养家,他不得不一边学习建筑,一边打工赚钱。毕业那年,25岁的他把为一所大学设计的礼堂作为毕业设计,天马行空的风格,他的方案震惊了同学和老师们,最后多亏校长出面,通过了他的设计,顺利毕业,校长感慨地说:“真不知道我把毕业证书发给了一位天才还是一个疯子!”命运之门悄然打开……因为跟随铁匠父亲学过几年艺,少年的他做过锻工,也学过木工、铸铁和塑模,在毕业这一年,他为巴黎万国博览会设计了橱窗展台,获得了小成功。因此,32岁的奎尔伯爵听说了他的名字。这个奎尔伯爵是加泰罗尼亚地区的超级富商,同时也热情地参与政治。巴塞罗那城市文化的传奇时代,从这两人的相遇开始了。认识了他之后,奎尔伯爵决定把自家未来的官邸,还有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城市花园交给他设计。周围人听说后,纷纷劝阻,可是奎尔伯爵丝毫不介意他孤僻的个性,还有那古怪的脾气,反而认为他是一个天才。每每遇到质疑,奎尔伯爵回答道:“正常人往往没有什么才气,可天才却常常像个疯子。”每一次见面,当他告诉奎尔伯爵他新奇的、那些旁人听到后会觉得疯狂的想法,他们总能非常愉快地达成共识。就这样,他设计,奎尔伯爵出资,他们在巴塞罗那留下了许多建筑。于是,人们又说,他不仅生逢其时,还找到了伯乐。这一个伯乐允许他淋漓尽致地展现自我,并且为他提供了充足的财力保障。这一切,从他25岁那年开始,带着梦想,他越飞越高。但是,成就和名气并没有改变他。出生自一个铁匠家庭,从小过着朴素简单的生活,在父亲去世后,他过起了独居生活,衣衫褴褛,吃得也简单,经常下工地,许多次别人都以为他只是路过的乞丐。他永远留着大胡子,表情沉重且依然孤僻,奎尔伯爵是他唯一的朋友,他似乎也不需要更多的朋友。有钱人热衷于在建筑和公共艺术中一掷千金,奎尔伯爵则是这群人中的最佳代表。加泰罗尼亚人被称为西班牙的犹太人,他们精明而吝啬。19世纪的工业革命,偏偏没有使这些“西班牙犹太人”成为暴发户,反而增强了他们的艺术鉴赏实力,这与巴塞罗那这整座城市的艺术氛围和人文底蕴有关。他说:“直线属于人类,曲线属于上帝。”在他设计的所有住宅楼房里,他最满意的是“米拉之家”,如果你亲眼见到,同样会被震撼——这整栋建筑找不到一条直线!在施工的时候,米拉前来探视,发现整个工程居然没有预算和规划,他把高迪叫来,深深地表示了他的担忧,没想到,高迪从口袋里掏出皱巴巴的图纸,说:“这就是我的计划。”米拉难以置信地捂着胸口离开。交工的那天,米拉看见那奇怪的楼,波浪一样的阳台,几乎晕倒,起初甚至不肯交款。可谁又能想到,如今,“米拉之家”已经成为了巴塞罗那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而米拉的名字,也将和这个建筑一起,站立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他不会说西班牙语,只用加泰罗尼亚语和人交流,下到工地里,需要人翻译才能与工人沟通。即使教学生,他也每次最多只带两个在身边。对他而言,这两个学生已经完全足够平衡他与这个世界的关系。有时他忙得忘记吃饭,学生也看不下去,往他嘴里塞面包。没有人给他介绍妻子,他也没有那样的念头。有人说,他曾经爱过一个姑娘,她走以后,他决定把自己献给建筑,因为建筑才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只要努力就可以得到该有的回报,而爱情不过是幻觉。他在日记里曾写过:“为避免陷于失望,不应受幻觉的诱惑。”这一路,幸亏有唯一的好友的支持,即使不被公众所理解,高迪也依然能够我行我素。米拉公寓建成以后,人们居然以“丑陋”形容它,当圣家堂被建立在马路之中时,人们也对此议论纷纷。但奎尔伯爵是一个政治家和富豪,政府也拿他没办法,一切他说了算。高迪,可谓是生逢其时。那是一个封建贵族开始没落的时代,那是一个工业资本日渐发达的时代,那是一个公众舆论还不至于扼杀梦想的时代。他把小时候观察大自然的那一股爱也融入了建筑里:海浪的弧度、海螺的纹路、蜂巢的格致、随性但浓烈的色彩。大自然里,哪里有工业化的直线?所以,他应用的都是柔和的曲线。世界上,万物具备了灵气,看那天空,看那云层,看那水面,看那山脉,看那植物。当他思考设计的时候,闪现的画面都是小时候一个人静静观察时所看到的。他说:“艺术必须出自于大自然,只因大自然已为人类创造出最具独特魅力的造型。”上帝握着他的手,他将这些建筑的艺术又归还给了上帝。1926年6月7日,当整个巴塞罗那为了新开通的电车兴奋不已的时候,74岁的他,衣衫褴褛,正在从幽静的哥特区走去圣菲利普内力教堂祷告的路上。这时,一辆电车朝他撞来。路人以为他只是个流浪汉,便随便将他送到了一家医院,他没有被第一时间治疗,3天后,不治身亡。也就是在那时,有人认出了他,惊呼西班牙失去了这位国宝级的天才!后世的人,冠以他无数的荣耀:“为巴塞罗那而生,为巴塞罗那而死。”“在他的艺术生涯中,他形成了自己的、曲线的,几乎是超现实主义的风格,从而奠定了他在西班牙艺术革新运动中的领袖地位。”“巴塞罗那,这座城市几乎可以被一个人所笼罩,他就是巴塞罗那建筑史上最前卫、最疯狂的建筑艺术家。”“他的建筑和所有欧式建筑不同,作为用建筑表达思想的哲学家,高迪对西班牙传统建筑进行了解构,建筑就是雕塑,就是交响乐,就是绘画与诗作。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理想主义者。”“高迪是一个出色的音乐家,因为我听到那一块块砖瓦是凝固的音乐,那波浪的建筑曲线是流动的音乐,那绚烂的色彩是绽放的音乐,一切都是美的旋律。”……他从未在意过外界的眼光,对于荣华富贵,对于虚荣享受,他也并不在意。因为他是安东尼奥·高迪,因为他出生于一个平凡却又骄傲的家庭。他说:“我有感受事物和空间的本事,因为我是铁匠的儿子,他们是会把平面变成容器的人。”他,就是一个从那些别人看不起的天然铁片、马赛克、毛石、镜面、碎瓦、碎陶乃至完整的瓦罐中,都能找到灵魂的人。圣家堂,世间最完美的未完成1在新年来临的时候,巴塞罗那封路,开车只能穿小道。远远地,看见一大群人在宽阔的马路上跑步,原来,是一年一度的城市马拉松。这座城市里的人有用不完的力气,年关时也不爱留在家里,偏要在奔跑中迎接新年的第一刻。路过圣家堂,在昏黄灯光下,12月底居然有些夏天的味道。我回过头,突然问身边的他:“喂喂,如果用埃菲尔铁塔和你们换圣家堂,好不好?”得到的回答是:“十个埃菲尔铁塔也不换!”他顿了顿,继续道:“还有啊,圣家堂一定要和这些吊桥什么的搭配在一起。虽然从来没有进去过这座教堂,但每次路过都瞥一眼,从小看到大,早就习惯了它现在这样子。如果有天修建完毕,估计还会不习惯呢!”一个转弯,圣家堂被甩在身后,面前逐渐出现灯火辉煌的市中心。2高迪去世后不久,有个年轻的日本建筑师来到巴塞罗那,为了考察这里的地铁项目。当年,他也像许多初来乍到的游客一样,走出圣家堂地铁站,迎向阳光,一个转身,那没有完工的圣家堂,直挺挺地在眼前出现,他瞬间被惊到了。晚上回到旅店,他还没有从那一刹的震撼中恢复过来,久久不能入睡,于是打开日记本,写道:“我看到东北正面与西北面的半圆形墙面已经建好,但上头的圆顶还没有完成,抬头可见灰茫茫的天空……鹰架被搭到了钟楼顶端,巨大石块上的浮雕环绕着钟楼……”这个日本人,名叫今井建治。他回到日本后,再也没有从圣家堂给他带来的巨大震撼中走出,于是,他放弃了在地铁领域中的研究,成为高迪的狂热追随者。从一个年轻的建筑师,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大学老教授,他讲的始终是高迪。班级里,有个学生很不理解,甚至有些叛逆,拍着桌子不服道:“你为什么用一辈子去追随一个已死之人?真没出息!”后来,这个学生跑出教室,买了一张机票,来到巴塞罗那。当他走出地铁站,也是迎向阳光,一个转身,圣家堂以当年迎接今井建治的姿态,同样出现在了他的眼前。他站立在那里,惊呆了……这个学生,就是当今和安藤忠雄齐名的日本建筑师石山修武。不少游客是为了追寻高迪才来到巴塞罗那的,从来没有哪一座城市,仅仅因为一个人的存在而那么受欢迎过。巴塞罗那因为它丰富多彩的高迪建筑,在1999年获得英国皇家建筑学会授予的“皇家建筑金奖”,这是迄今为止,这个奖项第一次颁发给一个城市整体,而非单个的建筑。有人统计过,高迪的建筑,每年为巴塞罗那带来至少5亿美元的旅游收入。那么,其中一定有不少是由来自日本的游客贡献的。在巴塞罗那,随处可见日本游客,他们通常是人手一本《巴塞罗那——高迪的城市》画册。有一种说法,日本人对巴塞罗那有种情结。这话的确不假,曾有一部日本电影,名叫《未来预想图》,片中的主人公福岛是一个高迪迷,电影摄制组甚至还来到了巴塞罗那拍摄,里面都是熟悉的街道、熟悉的风景,当然,还有熟悉的圣家堂。其中有一段情节就是:“这是圣家堂,很棒呢!真想能亲眼去看看,我想成为高迪。”在大学的图书馆,还是一个建筑系大学生的福岛,对身旁他喜欢的女生说。“要变成高迪倒是有点困难,我们去看看吧!”虽然中间发生了很多事,他们分开了,可若干年后,在圣家堂前,福岛却看见了一个熟悉的背影,大喊她的名字。一转身,果然是那个朝思暮想的她。3圣家堂的全名是:圣家族赎罪教堂。起初,由一个组织发起兴建,他们看到当时社会的颓废,希望建立一个位于巴塞罗那的市中心的赎罪教堂,可以让教徒们在这里祈祷。它与真正教堂的区别在于不受教皇管理,是私人财产,甚至可以说是大众宗教情怀的表达。一位名叫的建筑师,他被指名负责该工程项目,但在建了地下室之后不久退出了。1883年,高迪接手,他是一个非常虔诚的教徒,谨慎而认真地起草了一个万分繁杂的设计方案,自从接手之后,他再也不设计其他任何建筑了。在他眼中,圣家堂不仅仅是建筑,甚至可以说,这是他梦想的实现。圣家堂的核心理念是将教义现实化,教堂的设计共有3个主题,分别是诞生、受难和复活,墙上的雕塑都是以《圣经》中的故事作为题材,18座高塔中的17座分别代表了耶稣的12个信徒、4个使徒和圣母玛利亚,而中央最高的尖塔象征耶稣本人。并且,为了景观需要和视觉艺术效果,教堂四周保留相应的空地,形成四星状的广场。站在它的面前,即使你不是教徒,也会被宗教的感染力折服。这一种折服,并不是哗众取宠,而是来自上天,来自自然的那一种由内心而生的感动。1883年是高迪建筑生涯的巅峰。三十而立的他,开始了圣家堂的建造。教堂最初被命名为贫民教堂,后曾一度改称新教堂,最后决定取名圣家族大教堂。为此,他付出了一生的心血。43年来,他每天都去监工,衣衫褴褛,甚至经常忘记吃饭,需要学生往他嘴里塞面包。有一天,当他结束工作,一如既往地去教堂祈祷的路上,一辆电车撞向了他……4从1883年动工到现在,已经过去了120年,教堂的建造只完成了60%。高迪离世后,被安葬在圣家堂下。随着内战的爆发,一场大火,他的设计稿、模型等都被毁坏,直到1952年工程才得以继续。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作为一个逃亡者,流落在内战中的巴塞罗那街头,四处躲藏。他在一个夜晚来到了圣家堂,面对着半成品,写道:“这是我第一次看这个教堂——一座现代教堂,世界上最可怕的建筑之一。它的四个尖顶做成锯齿状,很像霍克酒瓶。与巴塞罗那的大多数教堂不同,革命期间它没被破坏——人们说是因为它的‘艺术价值’使它幸免于难。尽管无政府主义者在塔顶之间挂了一面红黑相间的旗帜,但我认为他们没有利用机会将教堂炸掉,实属失策。”但奥威尔的言论丝毫不影响如今人们对于圣家堂的热爱,世界早已承认了高迪,承认了圣家堂。抬头,你可以看见它四个尖塔的颜色,不像其他欧洲教堂般灰暗,它被恢复成原先的色彩。至少已经有人在想象:这座规模上仅次于意大利圣保罗大教堂的世界第二大教堂一旦完工,它将会凌驾于世间的一切之上,第一场礼拜仪式定将响彻云霄,还有那可容纳2200人的唱诗席——1500个大人、700个小孩,还有7架管风琴伴奏……每天9点,教堂对外开放,门票15欧元,多付3欧元还可以登上钟楼,俯瞰巴塞罗那市区。每天游客络绎不绝,排成长队,绕教堂一周。5我常常一个人在圣家堂,坐在长椅上直到天黑,感受着头顶阳光的变化。一瓶水,一块干面包,度过一天,思绪在另一个维度活跃。反正在这里写作,可以随心所欲,心情如同圣家堂前的池水般清澈见底。身边只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我安然舒适,甚至成为他们的风景。圣家堂,世界上唯一一座还未完工就被列为世界遗产的建筑物,同时也是世界近代建筑史上耗时最长的建筑。在欧洲,不论你到哪个国家,参观教堂都是必不可少的,但大多数教堂都雷同,唯独这座圣家堂,来过的人,几乎都认定它是独一无二、过目难忘的教堂。没人能告诉你,到底哪一天才会竣工,有传说需要20年,也有说法是我们这辈子是看不到了,因为至少需要100年。西班牙人习惯性地迟到,让我们对任何时间都没有了概念。不过,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早已习惯那些现代的建造机器围绕在古老的教堂周围。有人说,这显示了巴塞罗那人的懒惰。有人说,没有人能真正完成高迪的作品。也有人站出来声辩,圣家堂乃赎罪教堂,资金的来源主要靠个人捐款以及门票的售卖,资金来得慢,所以才建得慢。反正高迪不急着完成。因为老板不急,老板就是上帝。未完成是另一种完美,毕竟大自然也永远是在未完成的状态中,生生不息。百走不厌的经典路线每次有朋友远道而来,我必定都要带着朋友在巴塞罗那转一圈。久而久之,将线路不断缩减,最后制定出一条自己周末也会没事去转悠的路线:奎尔公园—格莱西亚街区—流浪者大街—博盖利亚市场—海港—城市沙滩—圣家堂。为何奎尔公园排名首位?因为这是每次去都感到心旷神怡的地方,世界上再也找不到任何一个公园可以和它相媲美。和圣家堂一样,它也是未完成的。当我还是一个游客时,第一次来到这里,乘坐旅游巴士,跟随路牌走了10多分钟才抵达。生活在巴塞罗那后,又发现了其他两条线路:地铁3号线,在站下车,或者在巴约之家门口坐24路电车,直达公园E出口。很多人来到西班牙,来到巴塞罗那,只是为了高迪。想一想,我第一次见到奎尔公园,正是在电影《午夜巴塞罗那》里,其中一处的取景,就是在奎尔公园的彩色大蜥蜴前(1992年的时候,它被视为巴塞罗那奥运会的吉祥物)。电影中,美国女孩被问:“为什么研究生要读加泰罗尼亚研究院呢?”她回答:“我在中学的时候看见高迪的建筑,一下子就被迷住了。”奎尔伯爵买下了一块15公顷、高度落差60米的山地,最初他的设想是把这里变成一个充满幻想色彩的公园。他赏识高迪,交给高迪设计。他想把这一片区域打造成高级住宅区,花了14年时间,共造了60栋住宅,可是当时出门没有现代车代步,交通极其不方便,因此只卖出了2栋,其中一栋还是高迪买下的(即如今的粉色的高迪博物馆)。富人们不方便,穷人们住不起,这个项目在商业尝试上完全失败了,如今却被载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并成为巴塞罗那最经典的代表建筑之一。奎尔伯爵将它捐给了巴塞罗那市政府,1926年开始,免费向公众开放,成为巴塞罗那最早的城市花园。1984年,奎尔公园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不过,当地政府正在商讨,向非巴塞罗那常住人口收取5欧元的门票,用作公园的日常维护。公园的入口处,有一栋姜饼一样的童话式小楼。供门卫以及办公人员使用,一楼售卖旅行纪念品。往里走,顺着大台阶,迎接你的将是彩色的大蜥蜴。继续走,面前出现一个满是柱子的广场,广场后有一个古希腊式的剧场,在这儿常常能看见民间艺人表演竖琴,音乐唯美。绕过广场,是有着蜿蜒的五彩座椅的屋顶,在这里,你可以眺望巴塞罗那整座城。步入这个光怪陆离的梦幻世界,游客们纷纷感觉自己进入了五颜六色、房屋造型奇特的童话世界。在你面前的明明是台阶、避雨亭、广场,可你看见的居然是天空、水面、山脉和植物。贴在椅子上的瓷砖,随意拼在一起,却不突兀,巧夺天工。当年高迪和工人们特地把瓷砖打碎,然后粘贴在一起,没有两处花纹是一样的,这简直就是大自然创造的,有灵性的存在。这椅子跟周围的一切融合在一起,美极了。如果你留心像长蛇一样蜿蜒的椅子,它们的高度、背部的弧度,还有相距的空间,感觉都恰到好处。上面的马赛克拼贴,是用了整整3年时间才完成的。因为是在巴塞罗那的高地上,所以可以在此眺望这座奇怪的美丽城市,远处海岸线与天空融合在一起,色彩斑斓的建筑在眼前形态各异,彩色屋顶上的马赛克反射着彩色的光。公园分为两个部分,从大门走进去,路过奎尔广场,有86根柱子,以及蛇形蜿蜒的眺望台,大部分是彩色的。往里走是大片的树林,有着棕榈树、角豆树和松树。林间有着用弧线石头铺的石板以及凉亭,大都用的是原始的石料,有些阴森,因为还没有来得及铺上彩色的瓷砖。这里处处有艺人,他们拉提琴、唱歌,音效非常好。有一次和朋友就在一座凉亭里,听着一个乐手表演非洲乐器,我们被迷住了,直到天完全黑,公园要关门,我们才想到要离开。无论是晴天、阴天还是雨天,无论是早晨、中午、傍晚还是黑夜,每一天每一个时刻,这里的风景都是不断改变的。奎尔公园的价值还在于它是巴塞罗那公共艺术的典范。公共艺术,不仅仅是指陈列于城市的公共空间中的艺术作品,更重要的是,它是面向一座城市中的所有市民的,是百姓生活的一部分。在城市规划专家的眼中,巴塞罗那公共艺术思想的形成有两个非常重要的代表人物——作为艺术天才的建筑师安东尼奥·高迪,还有他的投资人奎尔伯爵。走过奎尔公园,顺道可以去格莱西亚街区,接着坐地铁回到流浪者大街,在博盖利亚市场吃午餐,去海港散步,一路走到城市沙滩,点一杯星牌啤酒晒太阳、听海浪声,最后,坐上地铁去圣家堂,体验走出地铁转身看见教堂的震撼。这段路,对我而言,走过了太多遍,现在每一次回忆,那些画面都在脑海里鲜活地存在着,难以抹去。还有些地方是值得一去的。凯旋门。我常去那里写作、晒太阳,在一旁的小酒吧里点上一杯茶、一只羊角面包,临走前去附近的中国超市买东西。它是作为1888年世界博览会的主要入口兴建的,用红砖砌筑,采用的是摩尔复兴风格。门楣上雕刻有“巴塞罗那欢迎各国”,在凯旋门上面,还能找到西班牙其他49个省的省徽。童话般美丽的医院,圣家堂附近的圣保罗医院( ),地铁5号线直达。这家医院占据了9个街区的面积,其中有12栋现代建筑,分布在一个大花园之中,旧建筑现在用作了血库、实验室、病房。对于医院而言,这似乎并不那么稀罕,但它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更重要的是,这是世界上第二古老的医院建筑,在1401年,由6所小医院组成,拥有世界最重要的医学档案遗产,并且目前还在使用中。迷宫花园。来巴塞罗那旅行的大部分人都知道奎尔公园,却很少有人知道迷宫花园( ),它是阿拉伯式和哥特式艺术的综合体,这个18世纪的欧式古典园林也是巴塞罗那最古老的园林,它还是电影《香水》的取景地。最后,若是时间和经济条件允许,你还可以租一辆车,西班牙当地品牌的车,体验巴塞罗那F1赛道的路线。这条路线建于1991年,全长4.725公里,是公认的最接近完美的跑道,各车队都会用它来做测试。想起来,一位巴塞罗那当地的年轻人告诉我,她想考驾照考了10次才成功,她说:“能拿到巴塞罗那驾照上路,是多么难的事情啊!这里的路,高高低低,山路蜿蜒狭窄,可容易熄火和遇到意外了!”旧城改造漫步旧时光和初抵巴塞罗那的友人散步,常会听到如此感慨:“从格莱西亚大道地铁站走出来,太像巴黎香榭丽舍了!”“前面我们路过的街区,要不是有山路,还真有上海居民住宅小区的感觉。”“这一带的石板路,还有那些灰白墙壁,简直就是罗马!”“在巴塞罗那就像回到了台北,建筑、街道都那么相似。”……巴塞罗那好似千面美女,每个人都能在此找到一个熟悉的影子。而对于我,它曾一度让我想到了澳门,这个同样我曾长期住过的城市。在澳门,你可以在万分现代化、洒着香水、充满物欲的酒店里穿堂而过,随即转入街角,眼前则是传统殖民时代的矮房还有庙宇。老社区、老建筑和新建筑的融合,毫无突兀感,恰到好处。和澳门一样,受到国际建筑界的公认,巴塞罗那是将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结合得最完美的城市。现代巴塞罗那之父有人评价:“相比高迪创造的那个绚烂的巴塞罗那,塞达为巴塞罗那做的那一版方格网状规划更具史诗意义,奠定了巴塞罗那现代都市的基础。”塞达这个名字,我已经不止一次听到了。一查,原来他被誉为“现代巴塞罗那之父”。15世纪时,商业贸易繁荣昌盛,巴塞罗那的城市规模日渐扩大。工业革命的影响、人口密度的增加以及财富的不断聚集,使巴塞罗那这个有2000年历史的地中海港口小镇,迎来了它的新时代,中世纪留下的城墙被拆除,城市空间的扩张发展已势不可当。奠定现代巴塞罗那格局的,正是1859年塞达的“巴塞罗那城市扩张规划”。1859年,45岁的加泰罗尼亚建筑师塞达,提出了他的“巴塞罗那扩张规划”,塞达的规划思想是避开老城,另建新区,以棋盘式的路网构建城市的新骨架,以对角线布置的大街将新区与老城区以及邻近的小城镇联结成为一个新型的工商业城市。规划特色是棋盘的方块均有20米宽的4个大切角,使四角形方块成为八角形,而在八角形地块的十字交叉口留下了一块可观的公共空间。时至今日,每个转角都成了街道活动的重要地点,同时也起到了减轻交通负荷的作用。虽然塞达的规划思想并没有完全被接受,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以外的地区也没有得到推广,而他本人61岁时在贫困疾苦中死去,但从1880年开始,塞达的规划使得之后的加泰罗尼亚现代主义建筑风潮有了良好的落脚点。这个具有前卫性的城市规划方案奠定了巴塞罗那的现代城市格局,塞达也因之被后人尊称为“现代巴塞罗那之父”。改造项目在加泰罗尼亚广场,穿过流浪者大街,往旁边任意一条小巷里面一钻,就是罗马旧城区了。在这里,你可以看见13世纪的大教堂,中世纪的灰色石头所建造的哥特式住宅。这一切都归功于20世纪80年代巴塞罗那对于旧城区的大规模改造。也有专家曾指出,多亏了1992年主办奥运会的机会,巴塞罗那用6年时间筹备奥运会,在此期间,2772座建筑被翻新,政府又出资建立了450个市政公园。不过,这一切更要归功于170年前这个城市非常有远见地立法保护老建筑。当地历史建筑与艺术遗产保护局局长约迪·罗根特说:“毕加索的画,米罗的雕塑,摆放在哪里,都是一样地珍贵,但历史建筑不一样,放在巴塞罗那和放在马德里,它的意义和价值绝对不一样,所以要设法保护每一座有价值的老房子。”于是,200多栋老房子,每一扇窗户、每一面墙壁,都被详细记录在案,并且被公开在了巴塞罗那政府网站上,可以查询到地址和改造的具体信息。在巴塞罗那,所有需要保护的建筑分为A、B、C、D4个等级。D等级的大部分都是老巴塞罗那人的住宅,虽然不具备文物和历史价值,但是很多当地人的回忆所在(如同弄堂之于上海人,胡同之于北京人)。一条街道,老人们在童年奔跑玩耍过的地方;一座小花园,父母辈曾经恋爱牵手走过的地方,都不会被随意拆除。拆迁在巴塞罗那拆迁在中国是一个令政府头疼的话题,在巴塞罗那,同样是个问题,但却没有那么严重。如果要拆除一片区域,当地的住户会被就近安置。他们还是住在以前的区域内,熟悉的街道、熟悉的小酒吧、熟悉的邻居、熟悉的超市、熟悉的家庭医生。况且,被拆的房子是到了不拆不行、非常危险的地步,环境也差到无法居住的程度。经常是几家人共用同一个浴室,又临近商业中心,人口繁杂、街道狭窄,很容易发生犯罪事件。巴塞罗那最古老最中心的城区名为,它的改造项目是由巴塞罗那历史中心区推广有限公司负责,该公司的办公室就设立在一座保护完好的古建筑内。在巴塞罗那,旧城改造项目并不完全属于政府,是由不同公司开发的,公私合营,投资六成来自政府,三成来自银行、服务业和电信公司,剩下的来自私人。古罗马人的遗址、哥特式建筑、上百年的教堂,绝对不能拆,但可以修整,并继续投入使用。这些建筑在修缮时外墙都是一定被保留的。多亏了分级制度和不同利益结合的旧城改造项目,巴塞罗那的老城区被精心保留,简直是一个活生生的建筑博物馆。谦逊是不属于我的美德1她第一次知道达利,是因为那幅《蒙娜丽莎》,居然被人画上了小胡子,上扬着骄傲,搭配着甜美的笑容,似欲征服全世界。再一次遇见,她正在巴塞罗那市中心一栋古老房子的最顶层,每天过着朝十晚七的上班族生活。在办公桌前,她埋头敲打着键盘,这一周轮到她写一篇介绍巴塞罗那艺术家的博客。除了高迪之外,巴塞罗那还有什么响当当的人物呢?她咬着笔头,脑子里蹦上来这个似曾相识的名字,依稀记得是个西班牙人。一查资料,太棒了!他来自加泰罗尼亚,和巴塞罗那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点击几幅他的作品,她没有看懂,只对那扭曲的钟记忆深刻,却也并无多大感想。于是,为了工作的需要,她泡了杯茶,去阳台晒了一会儿巴塞罗那一如既往热烈的阳光,伸了个懒腰,回到办公桌前正襟危坐,读他的生平简介。“这个叫达利的,和高迪是两种完全不同风格的艺术家。高迪一生甘愿过简单朴素的生活,从未离开过加泰罗尼亚。可这一位享尽荣华富贵,恨不得满大街是他的新闻报道,又机灵得很,遇到了事,立刻跑去另一个国家。”回家路上,她和同事用愤恨的语气总结说道,让她自己也吓了一跳,她对达利没有好感。2后来,日志写完了,印象也就淡去了。直到4月的一个周末,她决定去达利的家乡,那一座白色的小镇走走。她没有去达利博物馆,所以没有看到朋友强烈推荐的“会跳动的宝石”。还记得那天,她和朋友坐在街边喝饮料,朋友说到了达利,两眼发光,“你一定要去看达利给他老婆设计的项链啊!那是一颗会动的珠宝,简直可以说是有生命的。是心形的,中间是红宝石,纯黄金外壳,红心会一收一缩,有节奏地跳动!在这个世界上,再也找不到第二颗。”“那他很爱他老婆?”她问。“别以为艺术家就一定像毕加索那样多情,或者像高迪那样孤独终老,达利一生的挚爱唯有加拉!你想想啊,他俩现在都已经不在人世间,可是,这一颗红心将永远跳动,多感人。”朋友沉溺在了自己营造的柔情氛围中……为什么没有去博物馆?因为那一整天,她都在达利和加拉的小屋里。那个有回声的密闭小房,那个创作的地方,那个梦中实验作画的地方……每一处,她都停下脚步,拼命幻想:这个嚣张的家伙,他曾在这里热烈地爱过一个女人,他曾在这里作出了震惊世界的作品,他曾在这里高傲地...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