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
重大的历史事件都会出现两次。
第一次是作为悲剧。
第二次是作为笑剧。
自峣山兵败后,北匈奴单于阿拉提每每回忆起这场不可思议的败北,便绝了南下的念头——
十八年前,阿拉提亲赴华国西北面的氐国,与王族符氏精心密谋,并许下重利得以向氐国借兵二十余万。
东北面的鲜卑国也和弹丸之地的高勾丽沆瀣一气——
一直朝贡华国的高勾丽竟然丧心病狂般忽发兵变,主动去侵扰华国东北边境的城池!
说起高勾利这个国度嘛,华国的百姓就挺无语——
一个弱小落后却莫名自大的小国,唯恐天下不乱——
一心想要拥有像华国那般几千年的文化底蕴,却又不可能实现。
于是乎极致发挥着“不要脸”的精神一直盗用华国的文化且“据为己有”。
时不时还得小丑跳梁般地蹦哒挑衅一下,华国却压根没把这个夜郎自大的小丑国放在眼里。
这不,在邻边鲜卑国的“教唆”下,又在骚扰华国边境了。
华帝当然有震怒的理由。
这次竟是派出了上将军祖荻挥兵四十万,欲彻底平复北边一而再再而三的骚扰和“侵犯”。
既然喜欢兴风起浪,那我便彻底灭了你。
有句话叫什么来着:犯我大华者,虽远必诛。
而鲜卑国皇帝慕容皩,则是被吓得不轻。
本想着小打小闹“恶心”骚扰一下不可一世的华国边境长城。
谁曾想这次华国的皇帝竟然动了真格——
毕竟那可是天下最强的军队啊!
眼看四十万华军浩浩荡荡而来。
一番权衡之后。
只能孤注一掷——
那就是集结举国三十万兵力,向西开进与北匈奴人和氐人汇合——
三军汇合之后,阿拉提欣喜若狂,几番筹谋后三位雄主达成一致——
合三族之力,共计八十万大军,想要一举攻破此时华国西北边境兵力最弱的峣山关险。
至于高勾丽嘛,不是老是“自诩”可以比肩强大的华国吗?
这次干脆就让他单独去跟强大的华国“扳扳手腕”吧——
正所谓“死道友不死贫道”是也。
北匈奴之王阿拉提单于与氐国早就蠢蠢欲动策划多年,没想到这次又有鲜卑国的锦上添花,自认为此次作战天衣无缝必胜无疑。
那华国的峣山关险必定会被八十万大军撕破口子,即便不能持久占据,那繁华富庶的大好城池也会如待宰羔羊般等着三族洗劫一空。
打完抢了财物就跑,便是北方游牧民族自古以来对华国的最大寻衅了。
殊不知,这所有惊心动魄的筹谋,都被当时年仅二十四岁的天才大元帅杨彦启一一看破了。
早在上将军祖荻出兵北上之际,帅帐的沙盘之上便将这一切局势走向推演完毕——
杨彦启深知那鲜卑国国君慕容皩绝非等闲之辈,几位皇子也是不可小觑。
华国大元帅的判断一点没错。
老谋深算的慕容皩游说高勾丽边关犯境,本就是为了扼住华国军队分散兵力以求自保——
华人虽然永世爱好和平,但他们却有着随时可以消灭并吞并周边小国的国力。
这次上将军兴师动众而来,想要硬打那肯定是打不过的——
只能舍弃鲜卑国国都,调动所有主力军“投奔”西边的北匈奴和氐国。
而华国境内杨守仁虽然极力反对华帝挥师北上的决定,但是劝谏无效后也只能自己动作——
对这一切的后果和走向全都算无遗策了然于胸后,大元帅亲率麾下三十万龙武军早早奔赴峣山关口部署防备。
于是乎,便有了那场注定载入史册的力挽狂澜一战。
此一战对而后几十年意义之大——
恐怕连阿拉提单于自己都万万没有想到。
这个从此不再南下的马背上的民族——
开始一路向西。
先是攻破羯国国都襄羯城。
再越过伏尔加河,征服了顿河流域和黑海北岸的奄蔡人以及东哥特人。
相对于勇冠古今的华朝龙武军——
这些日耳曼蛮族的军队在北匈奴的铁骑冲击之下却是狼奔豕突,溃不成军。
羯人四处流窜,东躲西藏。
日耳曼蛮族则被迫赶至更西边的大陆。
阿拉提单于的大名短短数旬间莫名成为了西方大陆的梦魇,匈奴铁骑被称为“上帝之鞭”。
而比较戏剧的是——
谁曾想被匈奴铁骑虐赶的日尔曼蛮族在一路向西的逃亡路线中,西侵并攻陷了古老的加玛帝国的国都。
不幸的是——
他们被阿拉提单于打得落花流水狼狈而逃。
“幸运”的是——
加玛帝国却遭到了他们的洗劫——
八百年不曾陷落的永恒之城——逻玛,被这些逃亡的蛮族攻破了。
皇帝的妹妹成了日耳曼人的俘虏。
连加玛帝国标志性建筑朱庇特神殿上的镀金铜瓦都被装船运走。
所以可以毫不避讳地说,那充满传奇的峣山一役,彻底改变颠覆了整个东西大陆世界的格局。
阿拉提单于兵败峣山后西进“封神”,被其打败的日耳曼蛮族却攻陷了西方大陆古老的加玛帝国。
似乎西方这个文明的古国,总是抵御不了蛮族,无论是匈奴还是日耳曼。
与之对应的东面战场——
上将军只用了短短三天便攻破了高勾丽的国都,七天后高勾丽举国军队以卵击石全军覆没。
祖荻回了一封军奏后,竟然开始撤军了。
且不说自古以来华人骨子里就流淌着和平的血液。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